2011年3月1日 星期二

EF 後搖、簡單而純粹的破壞與美感

words by boyethAn
許多時候,我們會覺得後搖(Post-Rock)是這個世界上最「沉默」的音樂類型之一;主唱不開口唱歌、少掉了聲嘶力竭的反叛性格,只餘下了吉他、貝斯與鼓,簡單的三件式。而往往,愈簡單的、愈難做到。或許那些喜歡後搖的人,都是沉默的一群;平常不多話,僅埋首於自己的小小天地裡,努力地創造著、或創作著。EF也是一樣,從簡單不費事的團名再到其音樂風格,你可以說它陽春、形容它簡單、純粹,卻不能忘卻那個從喇叭傳遞出來的震耳欲聾與排山倒海。

後搖到了今天,已經走到了一個「我是該繼續、還是乾脆算了,做點其他事情?」的地步;相反地,在世界的最盡頭下,我們卻聽見了Sigur Rós、聽見了Immanu El;原本無以為繼的情緒,卻被這些來自北歐的冷峻音樂生命給上了一課。曾經有人形容EF是北歐繼Sigur Rós之後溫暖的音樂力量,也是瑞典後搖的新希望與寄託。






事實上,後搖之於北歐、不獨是Sigur Rós的官方語言,隔海相望的瑞典,那個從前我們僅認識花草青春(Indie Pop)的音樂後花園,其實也隱含著不算「天然」卻相當豐碩的後搖音樂寶藏。


JenifereverSickoakesLibrary TapesImmanu El再到去年曾經訪台演出的pg.lost以及三月13日就要於The Wall演出的EF,個個都是叫人聽的如癡如醉、看的目眩神迷的瑞典後搖新血脈;而來自音樂重鎮歌德堡(Göteborg)EF,約莫2003年由Tomas TorssonClaes SträngbergJonatan HammarMikael Hillergård Niklas Åström五人所組成,2004-2006這段期間團員們透過不斷的摸索及嘗試,自製完成了幾部Demo與獨立發行的作品後,總算因《Give mebeautyOr give me death!》專輯的發行而開花結果。


該唱片透過三把吉他、弓、很多效果器、風琴、鐵琴、大提琴、手提電腦、口風琴與小喇叭,簡單地敘述及勾勒出EF心目中的音樂景象,即使外界僅以一張後搖的標籤就概括了他們的音樂雛型,可是我們都清楚,真正的EF不僅僅是如此,兩年後他們便找來同鄉的電子音樂家Patrick Torsson協助完成了第二張專輯《I Am Responsible》,對音樂與聲響的層次做了進一步的提昇。

第一次聽見「Tomorrow My Friend…」、「Hello Scotland」的人免不了搖頭晃腦,整個人跟著劇烈的吉他噪音與澎湃的鼓擊震顫了起來;EF用最簡單的方式便達成了如同聽MogwaiYndi Halda時所獲得的情緒與感覺。然後聽「Två」、「Thrills」卻又完全是另一回事;那種彷彿宣示著「這個男人長大了」的氣度與深度,不僅僅是一次靈光乍現,而是長久儲備下來的音樂能量。


I Am Responsible》不僅讓我們聽見了EF的改變、也暫時忘卻了世俗,褪去了標籤。「Longing For Colors」不再剛毅地難以下嚥,反倒展現了EF柔情的一面;我們這才發現,原來主唱Tomas Torsson的聲音這麼有磁性、如此感性。結果如我們所預期的,EF的第三張專輯《Mourning Golden Morning》徹底地揮別沉默,或許是厭倦了那些典型的反複後搖音樂概念,呈現出另一番海闊天空的音樂新意象。



樂隊最麻煩的問題就是不斷地重複那些持續已久的陳腔濫調、卻又找不的新的「出路」;但《Mourning Golden Morning》卻成了EF真正的音樂「出口」,有一種「既然是脫了疆的野馬、又何必在意怎麼找到回家的路」的感覺。除此之外,對於如何歌頌EF的豐功偉業與事跡的詞彙,我想都不如親自前往現場體驗那種「簡單」而「純粹」所構成的破壞與美感要來的實際。去年聆聽pg.lost的經驗告訴我們,即使你不太認識樂隊本身、對他們的音樂、唱片也寥知無幾,都可能因為太爆炸性的現場演出而真正或「重新」愛上EF

 boyethAn推薦聆聽



2 則留言:

CHIU 提到...

請問哪裡買的到EF的專輯? 謝謝^^

PutsSound 提到...

目前買不到,但下禮拜小白兔唱片行會進最新專輯
http://www.wwr.com.tw/